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省内要闻
迎接全省两会专题报道:保障民生把幸福送到...
扶贫有“数”,脱贫有望——青海省精准扶贫...
我省举行集中宣传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活...
省政协十一届二十八次常委会议举行
青海省民用机场公安机构移交地方管理
迎接全省两会专题报道:保障民生 把幸福送到家
世界盐湖城—365体育在线备用    创建时间:2018/1/16 9:56:45    浏览量:

  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081个、完成城乡劳动力培训任务6.17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5.36万人、完成167个义务教育“全面改薄”项目……翻开我省2017年的“民生账本”,一组组数据备受关注。

  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务,民生幸福是最大的政绩。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全省各级政府在民生实践中的最好注脚。

  盘点2017

  惠民实事,让百姓收获幸福感

  “去年,我们家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了,我也加入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一提起这事儿,家住西宁市湟岸巷的王翠芝就高兴得合不拢嘴。儿子在事业单位工作,2017年年底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兑现到位;老伴是企业退休职工,随着我省连续13年提高企业养老金待遇,收入也增加了200多元;从未参加过工作的她加入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就可以领到基础养老金。

  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字,从2017年1月1日起,我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增加15元,增加到155元。调整后,比国家规定的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高85元,我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位列西北第一、西部第二、全国第四位,全省51万城乡居民直接受益;2017年,再次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加权平均月人均增加养老金223元,待遇水平列全国第四位,全省40.68万名退休人员受益。

  幸福源自哪里?幸福源自民生细节,源自百姓的身边事。

  2017年,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全民幸福指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实事”,件件实事直指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热点,切实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全年筹集下达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供养、“救急难”补助资金24.87亿元,全省支出各类救助资金26.2亿元,救助困难群众80万人(次),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凸显;

  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人均每月提高50元达到450元,农村低保人均每年提高350元达到3320元;

  重特大疾病救助门槛从3万元降低到1万元,资助参保范围扩展到60周岁及以上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实现了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

  建立健全城乡困难家庭取暖救助制度,城市困难群众取暖救助标准每户每年提高250元达到1000元,新建农村困难群众取暖救助制度,救助标准按照每户每年800元计发……

  一笔笔投入,一项项举措,都体现了保障民生这个根本,而享受到这份大礼的百姓,也绽放出令人欣慰的幸福笑容。

  医疗保障,让贫困户治病不再发愁

  今年65岁的周毛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本科村一名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患有肺心病、肺气肿、哮喘性气管炎,常年药不离口,因家中经济困难一直未得到系统治疗。2017年9月,在乡镇卫生院签约医生吴华的帮助下,周毛到省级医院进行了住院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周毛住院14天共花去医疗费用1万余元,新农合报销近6千元,剩下的通过民政救助、大病二次报销后,个人仅承担10%左右的医疗费用。

  周毛逢人就说,多亏了卫生院的医生和村干部,给她讲解医疗报销的相关政策及流程,并亲自帮她办理报销手续,如今看病住院终于有了底气。

  而对困难群众的健康之梦,我省同样演绎得精彩。

  2017年年初,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了第二轮农村牧区建档立卡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核实核准工作,就发病率高、治疗费用高、严重影响生产生活能力的93种病种,对照国务院扶贫办提供的数据,进村入户,逐人、逐病调查核实,全面摸清了我省农村贫困人口疾病确诊信息、疾病治疗信息、帮扶效果信息,进一步完善了健康扶贫管理系统数据。

  2017年,制定《青海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定点救治医院和诊疗方案,对大病患者排出救治时间表,实行挂图销号,分批分类救治。截至12月末,全省罹患14种大病3027人,已救治1627人,救治比例53.75%;国家规定的九种大病集中救治率为79.32%。

  扩大实施慢病签约服务管理,将建档立卡农牧区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优先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依托家庭医生团队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截至目前,全省农牧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实现应覆盖全覆盖。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累计让利于民2.5亿元。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逐步覆盖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接近90%,特困户、五保户达100%。

  教育惠民,共沐教育公平“阳光”

  隆冬时节,寒气渐浓。但是在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学校的校园内,看到的却是一幅热腾腾的画面——学生宿舍楼安装了热水器和饮水机,24小时都有热水;塑胶操场上,打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的同学生龙活虎;少年宫里,学习舞蹈、绘画、葫芦丝、象棋、十字绣、剪纸、计算机等课外课程的同学格外入神……

  教育牵涉千家万户,是最重的任务、最细的工作、最实的民生。

  2017年,我省精准聚焦补教育发展短板。落实资金3427万元,将西宁、海东两市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残疾学生及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纳入15年免费教育。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实力提升计划、“春苗营养计划”“朝阳计划”等,截至目前,全省教育系统投资27.21亿元,完成全年24.3亿元目标的112%,教育项目开工率达到94.8%。

  我省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下达资金9658万元,扩大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试点工作。购买1万余个学前教育保教岗位,惠及全省1444所幼儿园、17.9万名幼儿。落实建设资金3.48亿元,建设幼儿园169所,新增幼儿园校舍面积11.13万平方米、学位1.2万个,为339所幼儿园配备设施设备,进一步缓解了学前教育资源以及设施设备短缺的难题。

  2017年,我省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在20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又有13个县(市)通过国家验收,全省71%的县(市、区、行委)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初步建起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不断缩小。

  在促进公平上,关爱流动学生就学,“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补助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惠民政策。新建、改扩建3所特殊教育学校,为260名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全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6.38%……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回望2017年,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眼前次第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在百姓的心坎里、口碑中娓娓道来。愈来愈多的幸福走进了全省各族群众百姓的家门,传出的笑声凝聚成民心,串起了百姓对省委、省政府的信任与深情。(李欣)

坚持不懈惠民生

  2017年,我省民生指标稳中有升,亮点频现——收入保持增长,腰包没缩水;就业好于预期,饭碗有保障;房子越换越舒适,生活更添彩……

  老百姓对好日子的期盼,既是政府工作的动力、努力的方向,也是检验政府工作的标准。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社会才能和谐。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举措,只有切实从人民利益出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配合,也才能行稳致远。

  面对经济新常态,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年来,民生改革着重补短板、兜底线,对准突出矛盾,亮出硬招实招。各地各部门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岁末年初,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交到百姓手中。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

  这一年,民生改革更注重统筹协调,寻求共振效应。政策并轨在提速,改革协同性增强。一年来,不少民生改革广泛吸纳百姓意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发挥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好作用。一年来,看得见的好日子,信得过的好政策,让更多人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一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强服务、优管理,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公共服务的提质增效,社会生活的文明有序,让老百姓觉得像“涨工资”一样幸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目前,我省在民生领域仍有不少待解难题,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发达省份的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须坚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都是人民热盼改善的民生领域,都是新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课题。在政策上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今年以来,更多的惠民政策将密集出台,更多的民生改革将加速发力,更多的普通百姓将分享到发展成果。

  身边的可喜变化,手中的真金白银,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顺应了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提振着全省各族群众对民生改革发展的信心。

  让我们对2017年真心点赞。相信2018年的生活更美好!(李欣)

  一线故事

  医养结合:让老人更有尊严

  早起做操黄昏散步,吃营养师搭配好的三餐,闲时和老伙伴们一起看看电视、唠唠嗑,生病时医护人员随叫随到……对于今年82岁的西宁市民毛彬和他的老伴儿来说,这样的晚年生活,是他们此前根本没想到过的。

  毛彬是一名退休干部,退休生活安逸舒适,子女孝顺。就在他准备安度晚年时,却因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病倒了。虽然在医院的紧急治疗和家人的精心照顾下,他度过了危险期,但出院后一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为了让老人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家里人四处寻找康复方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毛彬的儿子听说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有个青海恒生长者照护服务中心,既可以养老,同时又可以治病。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毛彬住进了恒生长者照护服务中心。看到这里环境清幽、空气清新,一座座红白相间的小洋楼整齐排列。老人公寓有宾馆式的标准设施、专业的医疗服务机构和专业的护理人员。内部设施不仅有医养结合病区,还有中医理疗室、康复中心等。听说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的康复功能运动训练,让一些躺在床上的老人又重新站了起来,能够自己行走、享受暖暖的阳光,毛彬的家人放心了。

  住进来大半年,行动不便的毛彬长胖了,精神状态很好,没多久,他的老伴儿也跟着住进来了。“我们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不用拖累子女。最重要的是,生了病就能马上看医生,护理人员全天候照顾,而且非常专业。”养老院照顾好老人的饮食起居,医疗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两者结合带给老人们的便捷和幸福,只有居住在这里的老人有着最深刻的体会。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每一位老年人最朴素的愿望。我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同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省以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地区为抓手,以保障老年人健康水平、提供老年人便利就医环境、建设老年医学专业诊疗团队、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强化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健康养老新模式。

  我省以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与辖区各类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需求,提供日常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全省有133所医疗机构与146所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签订协议,建立了合作关系,能够以各种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占全省养老机构总数的57.6%。同时,积极探索机构模式,不断拓展融合渠道。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并投入运营医养结合机构10所,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8所,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1所,新建医养结合机构1所。(李欣)

 
【打包发回信箱】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分享到:
  郑重声明: 中国盐湖城-365体育在线备用(www.pzcdg.com)拥有完全知识产权。任何媒体转载格尔木日报电子版及格尔木市门户网站原创稿件,必须在来源处标明 “格尔木市门户网站”或在文章开头署名“格尔木市门户网站讯”,并在适当位置署名记者或摄影。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署名转载行为均被视为侵权。
迎接全省两会专题报道:保障民生把幸福送到家
扶贫有“数”,脱贫有望——青海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让精准脱贫更精准
我省举行集中宣传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活动
省政协十一届二十八次常委会议举行
青海省民用机场公安机构移交地方管理